七月上旬的周一,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
考完试就是暑假。
周日夜里诗诗的睡眠意外得很不错,尤其是和前两天相比。
诗诗是对睡眠要求相当高的人,睡眠比较浅。
噪音,光线都很影响诗诗的睡眠。
父母之前还特意为她的房间换上了遮光窗帘和双层隔音玻璃。
这对于一个建成于90年代末期的老房子来说还是挺少见的。
诗诗起床刷牙洗脸完毕后,在6点50,父母还没起床时,就出门了。
诗诗初中上午上课时间是七点半,而父母上班是在八点。
所以这种场景并不少见。
父母通常会在鞋橱柜上放好明天的早饭钱,一般来说是4-5元,偶尔10元,剩下的就是零花钱。
诗诗是个乖乖女,所以从来不做省下早饭钱去攒零花钱的事,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
因为诗诗很少吃零食饮料,大部分钱都存起来了。
更小的时候有过拿钱买盗版游戏光碟和黄色光碟的经历,但因为对玩游戏本身不是特别感兴趣,然后怕被父母发现,所以几次后就再也没干过了。
诗诗对着墙上的课表整理好书包,就出门上学了。
从小区里被割开栏杆的小门钻出去,然后吃一碗小区门口半固定摊位的凉皮摊子。
这段时间大碗凉皮的价格从2元涨到了2.5元。
一碗凉皮,一碗豆浆或者一个茶叶蛋,这就是诗诗的早餐。
诗诗吃凉皮喜欢放豆芽而不是黄瓜,多放糖和孜然,只要辣椒油。
这种早餐现在看来不是很健康,但不是周末,父母没精力做早饭,所以出去吃早饭是很常见的事。
诗诗妈一直不想让诗诗吃这家的凉皮,因为诗诗妈觉得这家凉皮的调味料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吃的人特别多,诗诗妈怀疑这家凉皮店在辣椒油或者孜然里放了罂粟壳之类的,这一点诗诗一向当做耳旁风。
茶叶蛋是诗诗妈要求诗诗每天早上吃一个,但诗诗不是很喜欢,主要是不太喜欢吃煮鸡蛋的蛋黄的口感,还有就是剥蛋壳后手会湿乎乎地还有些粘,但诗诗还是会老实吃。
诗诗家距离学校的路程大约步行12-15分钟左右。
诗诗曾经学过骑车上学,但车丢过一次后,家里人就让她走路上学。
到校时间大约在七点十几分,这个时候大约一半学生都到了。
校门口两边也开着很多早餐铺子。
和现在不同,那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走路或者骑车到校的,极少有坐私家车上学的。
因为是期末考试周了,所以班里的语文早读课和早操被一起合并成了由班主任组织的一节小复习课。
诗诗走进教室,把书包抱在怀里,对照着课表按顺序把书放入书桌内部,然后把第一节课的书放在桌面。
小复习课的科目由班主任的任课来定。
诗诗把书包挂在书桌侧面的钩子上,瞟了一眼常翼的座位,他人还没来。
诗诗特意把稍微越界到常翼桌子上的书拉了回来。
然后开始准备好作业,交给班里收作业的课代表。
诗诗因为成绩好,作业写得工整,字也好看,经常成为热门的抄作业人选,无论男女。
当然,男生可能会更积极一些。
班里还不乏商业头脑的课代表,会早点收作业,然后收费供有需求的同学抄,两三块钱抄一周。
诗诗只觉得好傻,但也不会拒绝别人抄她的作业。
因为还是有些同学不是单纯地抄,会在抄作业时觉得不对时会提问,聊聊自己对题目的看法,诗诗觉得这也是种代替检查的方案。
不过这种到学校了再抄的,通常没有这一过程。
预备铃和上课铃响后,早读课开始了,常翼依然没来。
班主任先进来开始上课。
上课不久,教务主任走了进来和班主任说了些什么,诗诗看到窗外自己母亲和常翼父亲都来了,几个人和老师一起走进家长接待室,诗诗努力克制情绪波动,继续复习。
之后班主任走进来,宣布常翼转班了。
学生们开始叽叽喳喳议论纷纷,理由为何。
然后班主任问了问有没有想换座位的,不少人都纷纷举手。
诗诗表示自己无所谓。
最终语文老师指定了小喜代替常翼的位置。
小喜是一个大大咧咧,矮胖,外向,瘦下去还不错,但成绩相当差的女生。
小喜换位置之后和诗诗热情交谈,诗诗也礼貌回应。
诗诗性格偏内向,不主动拓展、加入、维护圈子,但别人和她社交时,她也能很好把握,与其他人舒适地相处,没有什么深交,但八面玲珑。
小喜上课时问过好多次“知不知道常翼咋回事”,“为啥转班”,“你是他同桌你了解多少?”等等一系列问题。
诗诗只是摇头或者提醒还在上课。
小喜因为上课说话个不停,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叫到教室后面罚站去了。
班主任怒斥“让你和诗诗坐一起是想让她带你好好学习,你不但不学还打扰别人”。
下课后,学生们纷纷议论常翼转班的原因,也不乏好奇人士围着诗诗询问,或者围着和常翼走得近的人询问,还有的人直接去别的班找常翼问。
诗诗则是一问三不知的态度。
八卦在学校里流传意外地快,上午两节课上完就是课间操,课间操完了的第三节课的课间,就已经传出“常翼因为和诗诗谈恋爱被发现了”,“常翼家长都来了,诗诗家长也来了”,“周末有人看到俩人手牵手”,“常翼和诗诗牵着手进的小区”,等等八卦故事。
也有几个女生来问诗诗是真的吗?
诗诗一概否认。
或许是因为诗诗人缘比较好,流言蜚语发酵了一天,到了第二天学生们对此事的兴趣也就散去,至少诗诗耳朵里没有再听到过了。
就这样,诗诗这段时间过着非常老实,循规蹈矩的学生生活,这也是诗诗大部分时间的常态。
上学,听课,中午回家午饭,午休,下午上学,放学,在学校锻炼一会儿到家里人下班,回家,写作业,娱乐放松一下,洗澡,睡觉。
值得一提的就是,诗诗家里电脑最初是诗诗爹买来自己用的,后来诗诗爹因为工作原因,非常忙,就没什么时间再玩电脑了,然后电脑就给了诗诗玩。
诗诗家的家教还是相当宽松的。
最初定的是诗诗只有周五晚上和周末才能开电脑,后来诗诗因为成绩好,听话,老实乖巧,所以父母允许她每天都开。
但实际上诗诗对玩电脑的兴趣没那么大。
诗诗有自己的qq,但当时没有手机,有电脑的同学数量不算多,qq群数量也很少,或者说诗诗能接触到的qq群很少,唯一加的一个qq群还是班里一个把qq号挂机到太阳的小胖,建立的一个班级群。
当时建一个qq群要2q币,就是两块钱。
不多,但充值本身是个很大的麻烦,在没有网络支付,连网银都不普及的时代,需要买充值卡什么的。
qq群里也没什么人在里面说话,聊得最多的就是问作业是什么,或者几个男生约出来玩或者玩游戏。
诗诗倒是还喜欢看动漫,但那个年代,诗诗理解的追番就是等字幕组发资源,然后下载下来,看一集,等下一次发布资源,再看下一集。
当时因为传播力度原因,资源获取极度不稳定,诗诗不喜欢这种糟糕的追番体验,所以一般都是攒一个月的一起下载。
诗诗也喜欢玩游戏,但和通常意义上的玩游戏有些不同,诗诗比起玩,更喜欢可以自定义的游戏,例如使用帝国时代的地图编辑器做任务给老爸玩;探索研究地图编辑器里的事件触发机制;使用金山游侠改道具数量,技能伤害;看视频一步步学别人做模组等等。
给老爸修改游戏存档和数据,然后受到父亲的赞赏和表扬,那是诗诗最幸福的家庭记忆。
可惜后来父亲忙起来之后,这种时间就再也没有了。
这个爱好是诗诗小时候,诗诗被父亲带到办公室里时逐渐产生的。
当时办公室里的电脑逐渐也安装上了游戏,周末和放学时,诗诗就看着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联机玩游戏。
诗诗爹有个北大毕业的同事,很擅长修改游戏,诗诗觉得很酷,就请教了一下。
他教了诗诗一些入门,诗诗听得似懂非懂,但感觉很感兴趣。
后来这个北大同事因为企业改制,买断工龄下海去了,在北京总部混得风生水起,听说还能在网上搜到他的名字。
诗诗爹每次说到这个都会提到当时自己也该下海,要不然就能给诗诗搞一个北京户口了。
但这种“玩游戏”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平时工作日的晚上的碎片化时间让诗诗还没尽兴就要睡觉了。
因此诗诗平时并不怎么开电脑。
写完作业会去楼下的老年活动中心打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或者在小区公园里和同龄人一起疯玩。
回来后冲个澡跟家里人看看电视,或者翻翻老爹看剩下的武侠小说,历史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偶尔上网看看搞笑flash动画啥的。
之后就休息睡觉了。
就这样考试周第一周很快就过去了。
周末父亲又要去出差一段时间,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
这几天诗诗大姨妈来了,没啥精力,作业写一会儿趴一会儿。
父亲看到诗诗无精打采的样子,就和诗诗问有没有什么想要的礼物。
他要去一趟内蒙然后去一趟北京。
本来打算期末考试后如果诗诗考的好,再给她买礼物,不过赶巧要出差,而且诗诗一向听话,不如提前把礼物给准备好,考试正常发挥就行。
“那我想要个mp3,或者日语书”,诗诗似乎恢复了一些精神,“mp3北京应该有正牌的,咱们这卖的都是杂牌,日语书这里根本没卖的”。
“mp3?是听歌的那个吗?”
“嗯,是,我看有的同学有mp3,可以随身听歌,比随身听小多了。”
“mp3是吧,要什么牌子的?好像有的牌子不便宜哦。”
“就那种一百出头的吧,别买太贵的。”
“好,到时候我到电子商场给你看看。然后日语书是啥,是日语的漫画小说之类的吗?还是学日语的教科书?”
“教科书,一个叫新标日的小黄书”
“小黄书?”
“呃,就是黄色封皮的,叫新版标准日本语的教科书,我看网上都推荐新手学这个”
“哦嗯,好,北京有外文书店,我到时候去给你看看。如果两个都有就都给你买。如果找不到日语书我就给你买一个MP3”
“嗯,谢谢老爸。在外面注意身体,别喝太多酒了。”
“好,谢谢女儿关心”,之后诗诗父亲又去收拾东西去了。